小孩晚上睡不安穩,可以從兒童常見之睡眠異常來釐清成因與尋求解決策略:

【夜驚】

發生在深睡期階段突發性的覺醒,往往伴隨驚慌失措般的尖叫、強烈的恐懼和自主覺醒的行為反應。孩子同樣對他人的安撫或呼喚沒有反應,醒來後的意識也是混亂、缺乏定向感,不記得曾發生過什麼事,少有夢境的描述,頂多是片段或單一影像的記憶描述。一般來說,夜驚發生在入睡後的前1.5-3小時,18個月幼童的盛行率約36.9%,30個月大則約19.7%。

【夢遊】

同樣發生在深睡期的覺醒,包含從床上起身、離床遊蕩、奔跑,甚至某些罕見案例會伴隨躁動、打鬥或暴力行為。在夢遊當下,孩子本身往往面無表情,且因發生在深睡期,所以對他人的問話或呼喚缺乏反應、也很難被叫醒,即便費力將其喚醒,也多顯得茫然、意識不清,對先前所作出的行為舉動幾近沒有記憶。

【夢靨】俗稱作噩夢

主要發生在快速動眼階段睡眠(作夢期),因此較常發生在後半夜的睡眠。個體在經歷夢靨後常會被驚醒、描述夢境很真實,包含許多負向情緒(如害怕、驚恐、生氣、或憤怒)。因為夢境所隱含的情緒往往相當強烈,對其再入睡往往造成莫大的干擾,且易造成個體明顯的心理困擾。

〔為何會出現夜驚及夢遊呢?〕

孩童階段,夜驚與夢遊屬正常的發展歷程,除非造成父母或其他重要生活面向的干擾,才需積極介入。

由於該症狀是發生在深睡期,所以當孩童放假時因為出遊返鄉作息紊亂、缺少午睡、或是玩樂時間太過亢奮,都容易提升夜間深睡期的量與品質,讓夜驚與夢遊更易被誘發出來。因此,老一輩總是說”麥一直朗嬰仔,囝仔著驚A罵罵號”,其實是孩童太累造成的喔!

此外,年齡漸長後,這兩類症狀應該會逐漸消失,但若青少年仍有夢遊或夜驚的情形,除了睡眠剝奪、作息不規律外,還須注意是否心理壓力過大所致

〔如何處理夜驚及夢遊呢?〕

處理方式最重要的是減少誘發因子以及症狀出現時孩子的安全防護:

  1. 正確認識孩童該年齡階段應有之充足睡眠量,避免不當地睡眠剝奪與紊亂作息觀察孩童白天的行為表現,了解是否有其他壓力相關症狀,並協助其指認和消除壓力源。
  2. 確認孩子睡眠環境與起床夢遊週遭環境的安全防護,避免因為激烈的肢體動作或是下床漫遊造成身體的受傷。
  3. 倘若排除上述誘發因子後,症狀仍舊持續,那可能就須考慮採用定時喚醒的策略來減緩症狀干擾。它的做法是需先1-2週記錄孩子的睡眠作息時間與症狀發生的時間點,在釐清症狀較易發生的時間點後,在發作時間點前的20-30分鐘,輕拍或是發出細微聲響來稍為吵醒孩童,通常只要孩子有移動、翻身等輕微覺醒即可,其目的主要在讓孩子不要睡得那麼深層,即可避免該症狀的出現。

〔為何會出現作惡夢?〕

作噩夢較常見於經驗急性壓力(acute stress disorder)後,有時也會在壓力發生後1個月或更久之後(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才出現。

對孩童來說,假期間放鞭炮嚇到、跟家人一起看驚悚的電影或電視情節,都可能誘發其半夜出現作噩夢的情形,但若只是過渡現象就毋須太過在意,較棘手的是孩子可能會因為擔心再次經驗夢境場景而難在入眠、甚至是拒絕上床睡覺。

此外,作息紊亂或睡眠不足也會造成快速動眼階段睡眠(作夢期)的剝奪,造成日後補眠時的作夢期代償性增加,有時也容易提高作噩夢的機率

〔如何處理作惡夢呢?〕

處理方式包含:

  1.  減少睡前不適當的刺激,幫助孩子移除壓力源,減緩焦慮,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減少其情緒負擔與噩夢的產生。
  2.  夢境再造,讓孩子試著用口語或是繪畫的型式來說明夢境內容,由家長引導其編撰正向的夢境內容與結局,讓孩子能夠擺脫負向與恐懼經驗,降低對於睡眠的恐懼感,才有利於其再入眠。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 詹雅雯臨床心理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