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夢不怕怕】

睡前已習慣聽故事入睡的姪女,目前3歲6個月,最近喜歡聽的故事是「虎姑婆」,僅管很害怕,仍然很想聽。由於這已成為她的睡前儀式,家人觀察到她除了白天偶爾會說「可是我會怕」,但在家人向其保證家人都會在她身邊後,未有其他害怕的行為出現。直到某天夜間,她突然說「可是我會怕」,並抓著家人的手抱住她,似乎好像做了什麼可怕的夢,並且有點害怕再入睡,也讓家人開始思考:她是否做了惡夢?

依據「兒童焦慮網路」(the Child Anxiety Net)的報告,2-14歲的兒童青少年當中,高達90%的比率擁有至少一樣令他們害怕的事物,而這些害怕的事物,對這個階段的兒童青少年而言,都可能成為惡夢的素材,特別是在白天較焦慮,或是有壓力的情況之下

 

「兒童焦慮網路」將這些恐懼依照年齡分類:

  • 0-2歲嬰幼兒:
    巨大聲響、陌生人、與父母分離、巨大物品。

  • 3-6歲學齡前幼童:
    想像出來的事物,如:鬼、怪獸等、黑暗、獨自睡覺、陌生的聲響。

  • 7-16歲兒童青少年:
    對較真實的事物感到恐懼,如:受傷、疾病、學校表演、死亡、自然災難等。

 

如果這些恐懼已經影響孩子的睡眠,你會觀察到孩子在睡眠的下半夜期間,通常是孩子作夢期睡眠(又稱快速動眼睡眠)最密集的時候醒來,臨床上可以稱之為做惡夢或夢靨(Nightmare),夢境內容多是負面為主,如是害怕、驚悚、悲傷,或是難過的夢,並伴隨有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緊張冒汗,或是哭泣大叫的生理反應,也會因此清醒過來,且會記得夢境的內容,也因此容易有害怕情緒也難再次入睡

 

註:因為做惡夢是在作夢期睡眠的現象,所以和在深睡期發生的夜驚不同,特別是『記得夢境的內容』、『害怕情緒』、『難再次入睡』,且多是發生在睡眠的『下半夜』。

 

做惡夢在3至5歲的孩子發生機率高達10~50%,男女發生的機率差異不大,一般而言,會在在6-10歲時頻率增加,但10歲後發生機率就會逐漸下降。因為做惡夢有『在做夢期出現』、『與小孩的情緒有關』兩項臨床特色,故其發生的原因也可以從以下兩點來探討:

 

(1)在做夢期出現

如果小孩的做夢期增加,也可能會增加惡夢的機會,像是:

  • 作息紊亂或睡眠不足,一開始前幾天會造成做夢期的剝奪,並造成接下來再補眠的天數時(如假日)的做夢期比率出現補償性增加,也因此提高做惡夢的機率
  • 若孩子有在服用抗憂鬱藥物、抗高血壓藥物和抗組織胺等會改變睡眠結構,增加做夢期睡眠(快速動眼期)的藥物,則可能會增加做惡夢。

 

(2)與小孩的情緒有關

通常做惡夢,會和小孩的白天情緒有關,像是:

  • 在白天較焦慮、害怕,或是生活變動、壓力事件較多時,也容易加做惡夢的機率,所以,常見小孩在開學時、考試時,或是白天有看恐怖電影等。
  • 若小孩有異常的憂鬱或焦慮情緒,以及類似創傷後症候群的症狀,做惡夢也會增加發生的頻率與強度,所以如果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增加時,爸媽也要特別注意。

 

儘管知道孩子做惡夢的原因,我們仍會因為孩子做惡夢的反應感到擔心,因為我們不只是對於無法預測或理解的事情會感到害怕,我們對於無法控制的事情,也會感到害怕。

 

因此,當看到孩子尖叫與哭泣時,很容易讓家長感到慌張與不捨,一方面擔心自己無法有效處理,一方面對於孩子的反應感到不安。為了要幫助孩子降低害怕與焦慮,讓孩子獲得自我掌控感是重要的,以下是家長們在處理孩子做惡夢時,可以試試看的做法:

 

 

減少惡夢機會

  1. 作息保持規律性:避免睡眠的剝奪與不足,也減少睡眠過程中做夢期睡眠的增加,亦可以因此讓惡夢機會較少一些。
  2. 白天適時放輕鬆:讓小孩減輕壓力、解除焦慮是家長減少夢魘發生的首要任務。可透過每日安排20分鐘的特別時間,陪伴孩子從事喜歡的互動性活動(例如:玩玩具、共讀繪本、邊騎腳踏車邊聊天),期間不批判孩子,以創造正向、愉悅的經驗為目標。
  3. 提供多樣安全感:可以透過多樣的管道,在入睡前創造安全感,像是入睡前,與孩子關係親近的照顧者陪同一小段時間,期間可與孩子聊天,澄清他們的擔心,亦可輕撫與擁抱孩子。
  4. 安撫轉移一起來:可以在睡覺前,將一些安撫的物品準備好,像是抱著會讓自己感到溫暖安全的娃娃,可以達到睡前的安撫效果外,也可以在半夜惡夢醒來時,有穩定、陪伴的作用。有些孩子還沒入睡,就擔心會做惡夢,也可以運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孩子入睡前的擔心,像是在睡覺前唱一首喜歡的歌。

 

做惡夢怎麼辦

  1. 保持冷靜度:若我們自己都驚慌失措,孩子將會更加不安,試著讓自己緩慢呼吸,幫助自己的呼吸與心跳保持平穩,較能夠知道自己身處什麼狀況以及需要做什麼處理。
  2. 加強安全感:承認孩子的恐懼,因為那對孩子而言是真實的害怕,並告訴孩子「我/我們在這裡,你很安全」,然後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你會在旁陪伴她。
  3. 重建好夢境:我們也可以帶著小孩『重建夢境』,邀請小孩嘗試將恐懼、害怕等負面的畫面畫下,再來將之引導為開心、快樂等正面的結尾,若孩子畫下了一個鬼怪的形象,我們將其著色,畫上一個微笑的嘴巴,那將賦予這個鬼怪一個不同的意象喔!孩子具有絕佳的想像力,陪伴孩子將他們恐懼的鬼怪擬人化,除了把結局變正向外,也可以嘗試從鬼怪的角度思考時,就能幫助孩子重新看待他們的害怕。例如:迪士尼著名電影「怪獸電力公司」中,就是描述怪獸為了獲得電力而闖入孩子的夢中,其實有些怪獸也是相當害怕,甚至有些可愛逗趣的行為呢!
  4. 適度有彈性:此階段也許孩子會想要在睡覺期間開著小夜燈,或者想要家長陪同入睡;有些孩子也會要求家長整夜的陪伴,甚至不願意待在自己的房間,而要轉換去爸媽的房間睡。此時適度的允許孩子,運用前述策略,陪伴孩子度過恐懼的風暴,相信孩子仍可以穩定的回歸常態作息,獨立入睡。

 

因為惡夢可能打斷孩子的睡眠,造成其睡眠品質不佳而出現嗜睡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症狀,因此,適時提供協助,不僅有助於孩子睡好睡滿,更有助於提升孩子白日的精神狀態與情緒穩定。期待 @睡眠管理職人可以陪伴新手爸媽、照顧者與寶貝們,一起學習,一起好眠。有關兒童睡眠相關問題,可以延伸閱讀以下兩篇好文:

 

【7 徵兆檢視孩子是否有睡眠問題】
https://tamhd.org/sleep-terror-and-sleep-walking-and-nightmare/

【兒童常見之睡眠異常:夜驚、夢遊,以及夢靨/作惡夢】
https://tamhd.org/sleep-terror-and-sleep-walking-and-nightmare/

 

圖文整理編輯: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王佑筠臨床心理師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及該文作者,
若是商業用途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參考資源:
「兒童焦慮網路」(the Child Anxiety Net)

 

Thanks to Noun Project (especially Gregor Cresnar, Ben Davis,, emilegraphics, Sergii Kovalenko, Xicons.co, shashank singh,  Sergey Demushkin, vanila, Adrien Coquet,  Valerie Lamm, W. X. Che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