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得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

身為睡眠管理職人的老編,
(是老大的老,不是老頭的老,哎呀,欲蓋彌彰了XD)
要和大眾懺悔 (雙手合十),
之前曾在寫文章或是臨床上提到,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要找回像寶寶一樣天生的睡眠能力

*

今天老編要為說過這句話而懺悔,
當了新手爸媽後,發現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不到呀…
寶寶雖然看似有入睡的能力,
加上還小的時候也有大多時間在睡覺,
但是…

*

寶寶睡得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
寶寶睡得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
寶寶睡得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

*

寶寶要睡得好是非常需要爸媽、照顧者後天的十分努力,
除了新生兒時期沒日沒夜的餵奶、換尿布等基本照顧外,
初期爸媽抱著邊走邊睡、一起搖搖睡,
還是抱在懷裡睡都得試試,
還要學會找到想睡暗號,
一旦錯過這想睡暗號,進入疲累期,
寶寶想睡但睡不著時的嘶吼、大哭,
或是好不容易睡著好,不小心發出個聲音又醒來了,
這些身為父母的無奈與焦躁,對寶寶的擔心與不捨,
想必都是各位爸媽們曾有的心境吧,
當搞定了晚上的睡眠後,不好意思,
白天的午睡還要再來1、2次。

*

更要十八般武藝的組合出睡前安撫儀式,
(這個難度不低於寫論文要跑的統計呀!)
好不容易找到合適安撫儀式,
進入不同時期還又可能改變了,
成長衝刺期、長牙期、分離焦慮期還算小咖了,
分床或是分床睡又是一個大關卡在等著…

*

所以,寶寶睡得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
不要再輕易說要「睡得像寶寶一樣」了 >”<
這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
以同時身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和「新手爸媽」的老編而言,
現在覺得要寶寶乖乖的一覺到天亮,
可能比治療已在吃藥的慢性失眠者還難呢~

*

好啦,老編懺悔完畢,
之後會謹慎使用「睡得像寶寶一樣」一詞的XD

*

但除了碎碎唸之外,當然還是要帶點睡眠小知識給大家,
在國際睡眠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ICSD)中,就有一項失眠的診斷,是和兒童有關:

*

『兒童行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 BIC)在ICSD的定義,有3種亞型:

*

1、入睡連結型(Sleep-onset association type)
兒童依賴特殊的刺激、物品或是設置才能夠入睡,或是從醒來再睡回去,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入睡便會出現困難。
舉例來說,幼兒需要依賴父母的行為才可以入睡,像是搖擺或是一旁服待等;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入睡可能需要觀看電視或父母存在有關。

*

2、睡眠規範型(Limit-setting type)
兒童拒絕上床,是來自父母或是照顧者不合適的規範。
舉例來說,孩子們會使用各種策略來避免上床時間(如:要求使用浴室,要求再多一個故事)

*

3、混和型(Mixed type)
綜合入睡連結及睡眠規範型。

*

會提到這些診斷,就是要提醒大家,不見得小寶寶或是孩童就不會有睡眠問題喲,但父母看到這些診斷時,會不會有開始擔心寶寶會不會有失眠的診斷呢?睡眠管理職人提醒爸媽們不用太焦慮喲,首先,兒童睡眠專家Jodi A. Mindell博士也提醒大家,這些睡眠問題要在導致小孩或是父母親的日常功能損傷之下,才要定義為兒童的失眠,另外,這些孩童期的睡眠狀況也可能隨著長大而改善的。

*

當然,最要的是,就算有這些孩童期的睡眠狀況,其實也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像是睡眠管理職人一直強調的行為治療,正是近年來國內外推薦的第一線治療,也有越來越多的文獻證明,兒童失眠的行為治療是有效的,特別是在幼兒期就介入的話,Mindell針對52篇透過行為治療處理兒童睡眠的研究進行了回顧,發現有94%的研究顯示有臨床上顯著的效果,研究更指出,行為治療不僅使兒童睡眠改善,而且改善兒童行為和父母的生活。

*

至於有那些行為治療可以使用,睡眠管理職人會再專文來整理給大家,說好碎碎唸,寫到最後又變成睡眠科普文了,哈哈哈再次懺悔!

*

資料來源:
Jennifer Vriend and Penny Corkum, Clinical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 Psychol Res Behav Manag. 2011; 4: 69–79.

#這篇發文算是睡眠管理職人少數發文裡沒有特別製圖的
#碎碎唸還要製圖
#就太不像碎碎唸了哈哈哈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