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遺尿症,簡稱尿床(Enuresis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第五版(DSM-V)定義,

當孩子年滿5歲時,連續3個月每週兩次尿床或尿褲子,非自主或故意地反覆此行為,並且已造成顯著的困擾,即有夜間遺尿症的可能。此盛行率在5歲的兒童為5~10%,10歲為3~5%,15歲以上大概在1%左右。如果是小於5歲的孩童偶爾有這種尿床的情形,往往是這些孩童的中樞神經還在成熟導致的,臨床上會持續觀望,不一定會積極處理。

尿床又可區分成原發性遺尿症及次發性遺尿症:

  • 原發性遺尿症是指,
    孩子從未有過持續的乾的尿布長達六個月以上。
     
  • 次發性遺尿症則是指,
    孩子有達到乾的尿布到6個月,
    但又因為某些因素開始每週至少兩次的尿床的狀況。

 

不過不論是原發性尿床或是次發性尿床,兩者都必須持續至少三個月以上才達到診斷。通常這樣的尿床行為可能發生在睡眠的任何階段,但多數的時候會發生在睡眠的前半夜。

一般來說,尿床是指在不適當的時間(晚上睡覺時),不合適的地點(在床上),或是不正確的準備狀態(還穿著衣物或是沒包尿布),產生的正常排尿情況。尿床有別於一般的尿失禁,因為尿床是一個完整的排尿過程,只不過在這個排尿過程當中,小孩並未意識到他有排尿的感覺,或是在排尿後沒有感覺有排尿的經過。

 

【為什麼有尿床】

   尿床的常見原因,有分生理及心理性,首先先來說明生理性的常見原因:

  • 容易發生在淺睡時:

當睡眠是處在一個較淺的階段時,在膀胱漲滿了尿之後,便會產生收縮、排尿,因此會產生夜尿症,這部分的比例是佔多數,而為什麼會因為膀胱漲滿而排尿呢?可能原因,大多都和尿量增加有關:

  1. 睡前喝太多水、飲料,或是流體食物,使得膀胱過度漲尿所產生。
  2. 抗利尿激素不足,無法在夜間減少尿液製造,也使得夜間尿量製造太多,因此使膀胱過漲,也可能使得孩子在較淺的睡眠狀況之下夜尿。
  3. 某些食物或藥物的攝取會造成尿量的增加,例如,含咖啡因的飲食,或含有利尿作用的藥物。

 

  • 容易發生在深睡時:

一般來說,在深睡時,膀胱壓力應該會持續穩定,如果膀胱滿了,應該會刺激醒來,什麼情況下會在深睡夜尿呢?

  1. 睡太深的情況之下,因此小孩不會因為膀胱太飽和而喚醒小孩,常見在一些白天玩太累的小孩,或是有一些睡眠疾病而導致睡眠不足也會,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2. 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通常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去尿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反射中樞就會自行決定排尿。

 

  • 不特定睡眠階段發生:

如果小孩在剛睡不久便開始發生尿床,而在睡眠過程當中,還有不只一次的尿床時,每次尿床的量也都不會很多,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不見得是與睡眠的深淺有關,可能原因多與膀胱有關係:

  1. 膀胱過動症」,如果膀胱較為敏感或不自主收縮,容易導致有立即排尿的需求,常見行為反應包括尿急、頻尿、夜尿或尿失禁。
  2. 膀胱容量縮小,尿床也和孩子先天可以容納的尿量有關,通常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膀胱容量也會增加,通常5歲孩子的膀胱可以容納大約5盎司(170公克)的尿量,但到了10歲,孩子的膀胱通常可以容納到11盎司(311公克)的尿量,因此一些可能造成膀胱容量縮小的因素,例如膀胱炎或是便秘,也是造成孩子會尿床的原因(註1)。

  • 遺傳因素

  1. 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醫院醫生索倫‧瑞提格(Soren Rittig)於2018年的研究則指出特定的基因組合,會讓孩子尿床的可能性增加40%。
  2. 研究發現如果雙親都有過尿床的診斷紀錄,孩子會出現尿床的診斷的發生率達到74%,但如果雙親只有其中一方有過尿床的診斷,孩子會出現尿床的診斷發生率則下降到44%,而如果雙親都沒有這樣的歷史,孩子出現尿床的診斷發生率就會更低,大約15%(註1)。
  3. 研究發現,如果母親尿床,子女童年有尿床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6倍,若是父親尿床,則子女的風險一般人高10.1倍。(DSM-V)

 

  • 生理疾病影響

也有一些生理上的疾病會造成尿床,如:發展遲緩、泌尿生殖系統相關疾病、糖尿病,或是夜間癲癇的神經系統疾病,另外,如果孩子有其他睡眠障礙也可能會導致尿床機會增高,如: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等。

 

由此可知,尿床多導因於生理或遺傳因素,如果大於5歲之後,還有明顯的尿床,並持續超過一段時間了,一般是6-7歲以上,建議要找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協助喲,如:小兒科、泌尿科等!

【心理因素】

不過,也有一些孩子,明明已經一段時間不再尿床,卻又故態復萌,如:次發性遺尿症。

此時,心理壓力即成為必須考量的要素。心理壓力的來源,可能是在學業壓力、人際相處問題,或是學校或校外遭遇霸凌,以及突發的意外事件被迫與父母分離,受虐或被性侵等等,皆可能使孩子出現退化的行為(尿床、自我照顧能力變差),與焦慮的身心反應(睡眠困擾、做惡夢、高分離焦慮、恐懼行為反應、未檢查出原因的生理不舒服)

假如照顧者警覺到孩子有這些行為與身心反應出現,建議可以到兒童心智科就診,安排進一步的心理相關評估及處遇。

 


【尿床的影響】

尿床是個常見且需要耐心處理的議題,主因為孩子尿床時,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尿床,等到感覺到溼溼熱熱的不舒服,才發現已經尿床了。由於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身體與行為無法控制,加上學齡後的孩子,更加難以啟齒尿床的狀況,其伴隨著自責、羞愧、無能為力感將更沉重

 

而家長也會因為白日工作或照顧的疲憊,當面臨夜間需要處理孩子的尿床時,耐心亦隨之消磨。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尿床與處理尿床的過程,孩子可能經驗的各種情緒困擾外,孩子常因為擔心尿床,而變得難以入睡或淺眠。


 

【方法/技巧】

 

為了幫助孩子解決尿床困擾,同時兼顧孩子的情緒與睡眠品質,家長可以採取的步驟包括:

  • 白天時:

  1. 不要憋尿:
    提醒小孩盡量避免憋到尿急的狀況,尤其是不要玩到太開心捨不得上廁所,每2-3小時,或是有尿意就可以上廁所,才對膀胱健康有好的發展,也會改善晚上尿床的行為。
     
  2. 水量控制:
    鼓勵孩子白天補充一天所需水量,但是要注意晚餐後至睡前兩小時,盡量不喝水,如果想要喝水,可以採用少量多次的原則。 

  • 睡覺前:

  1. 用餐選擇:
    晚餐不吃太鹹的食物,因為過多的鹽分會使喉嚨乾燥,那也會讓孩子更想喝水。
     
  2. 睡前提醒:
    上床前先去尿尿,將膀胱排空。由於孩子年紀較小,容易忘記要做這件事,可將睡前需完成的事宜,納入睡前儀式中,例如:將玩玩具、念故事書、刷牙、上廁所,畫在便條紙,貼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每當完成一件事情,就去確認下一件事情是什麼,藉此讓睡前如廁變成一個規律的習慣。

  • 睡覺中:

  1. 半夜喚醒與否?
    半夜是否叫醒孩子起床尿尿,此做法仍未獲得一致的見解。因為熟睡時會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有助於夜間尿液製造減少;而喚醒孩子則會打亂孩子的睡眠規律,使抗利尿激素無法正常分泌,更容易尿床。因此也有一說法建議若半夜叫醒孩子起床尿尿,則以一次為限。
  2. 包或不包尿布?
    半夜叫醒孩子尿尿,除了可能打亂孩子的睡眠規律外,家長也因為需求喚醒孩子,自己的睡眠品質亦難以兼顧。可嘗試讓孩子理解,尿床雖然是困擾,但多數的尿床都可以治癒;如果孩子想穿尿布睡覺也可以,有助於減輕尿床的壓力,孩子可能也更容易配合治療。

  • 睡覺後:

  1. 少責罵:
    如果孩子真的尿床了,試著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他的錯,治療尿床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家人願意陪伴一起努力。 
  2. 多鼓勵:

    1. 白天的嘗試:孩子努力配合避免尿床的各種行為嘗試,都值得給予鼓勵。這些行為嘗試包括:白天多喝水,定時上廁所,不憋尿,睡前兩小時不喝水,上床前先去尿尿。鼓勵的方式,可透過口頭獎勵孩子努力的行為,像是「哇,你今天睡覺前自己記得要先上廁所,好棒」,並搭配一些集點酬賞制度,像是把每個行為訂定出可以獲得的點數,累積一定額度的點數後,可以交換孩子想要的獎勵品(例如:小文具、小玩具)。
    2. 夜間的控制:當孩子早上起床沒有尿床,或做出努力控制尿床的行為(例如:剛尿下去一點點就發現了,因此清醒叫爸媽,或者衝去廁所),都值得給予鼓勵。鼓勵的方式,可透過口頭獎勵孩子努力的行為,像是「雖然來不及,可是你有很快發現,趕快去廁所,也是挑戰成功喔」,並搭配一些親子互動的時間做為獎勵,像是「我們今天不用洗被子耶,那這個時間我們來玩遊戲吧」。

 

當家長排除了生理因素或採取上述步驟,孩子的尿床仍反覆出現時,宜進一步瞭解孩子於學校或日常生活中,是否經歷學習或人際方面的壓力,需要家長、師長或是家人協助,或需至兒童心智科就診尋求專業人員的介入協助。

 

期待 @睡眠管理職人可以陪伴新手爸媽、照顧者與寶貝們,一起學習,一起好眠。
有關兒童尿床相關問題,也可以延伸閱讀以下兩篇好文:

【瞭解孩子的尿床問題】(註1)
https://tamhd.org/bed-wetting-part1/

【幫助孩子減少尿床】
https://tamhd.org/bed-wetting-part2/

 

圖文整理編輯: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王佑筠臨床心理師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及該文作者,
若是商業用途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參考資源:

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4),台灣精神醫學會譯。
合記經銷出版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