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寂寞覺得冷~
不過你知道嗎?孤單寂寞除了覺得冷之外,
還會和失眠形式相互影響喔!
身旁的人都睡著了但唯有自己睡不著
這就是孤獨的感覺(哭)
那…可以怎麼辦呢?
方法一:除了能把旁人叫醒外(誤)(這樣太壞了小朋友不要試XD)
方法二:解決自己的失眠(正解無誤)
夜深人靜時,家人、床伴都睡了,唯獨自己正清醒著,
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那種孤獨感覺你是否似曾相似?
如果我們不積極處理與解決失眠的問題,持續這樣失眠的情況會…
使孤獨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喔!怎麼說呢?…
先來看這個研究怎麼說👇👇👇
Melanie等人在2017年的研究欲探討失眠的症狀是否能夠預測孤獨的感覺,在美國東南部公立的大學中收納183名大學生,請他們在研究開始時填寫相關問卷,包括:睡眠與無助、憂鬱症狀量表(Sleep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Symptom Questionnaire)、孤獨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焦慮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 State Subscale)、二版貝克憂鬱量表(BDI-II),作為前測研究數據;並於5週後再次填寫以上所述問卷,作為後測研究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具有失眠症狀的大學生可預測其在5週後有較高的孤獨感。
研究提及失眠與孤獨的關聯可能是相互影響的,可能的路徑與解說如下:
失眠➡➡➡孤獨的可能路徑
【社交受挫】
Edinger 與 Means 在2005年提出長時間躺在床上保持清醒近似於厭惡以及被孤立的感覺;而失眠的經驗可能會引發孤獨感,這是一種痛苦的知覺,一個人不被屬於或是被孤立於他人(Cacioppo & Patrick, 2008)。
Walker在2009年的研究指出,當有睡眠困擾時會引發負面情緒,且失眠的經驗會對睡眠的狀態產生不合宜的想法( maladaptive thoughts),像與其他正常睡眠者相較,失眠者認為自己似乎格格不入,不再屬於這個社會脈絡或群體之中。
Sateia 等人 於2000年和 Shekleton 等人於2010年 以及Shochat 等人在2014年提出失眠不僅會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日常功能缺損,也會影響個體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以及較無動機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連結,進而容易在社交關係中受挫(thwarted belongingness)。
孤獨➡➡➡失眠的可能路徑
【憂鬱情緒】
Melanie等人 於2017年的研究認為失眠與孤獨感的關係是雙向的,孤獨的感覺容易產生憂鬱的症狀,像是對於過往原本感興趣的事物失去動機、降低與外界社交的動機,而這些憂鬱情緒也會進而增加失眠的風險。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孤獨感可能會導致多項睡眠問題,像是較孤獨的人其睡眠效率較差(Cacioppo et al., 2002)、有較高的比例導致睡眠片段的情形(Kurina et al., 2011)、睡眠品質較差(Harris et al., 2013),此外,Cacioppo在2002的研究也指出,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者(亦指非孤獨者)其睡眠品質相對較好。
原來失眠跟孤獨的感覺有關欸!那我們有什麼可行的方法來解決嗎?
有喔!以下分為兩個部分來解釋:
1)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簡稱CBT-I)
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解決睡眠問題,而目前針對失眠的治療(CBT-I)不僅可以改善睡眠也有利於調節情緒。美國內科醫師學會回顧了2004至2015年之失眠療效研究後,在2016也發表一項指南提出「強烈建議」所有成人慢性失眠患者接受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並指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應被視為慢性失眠個案的第一線治療方法。
2)提高社會支持以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社會支持指的是親近的家人與好友,透過與他們的互動連結,增加彼此間的信任感,從中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連結;而Melanie等人在2017年的研究建議罹患失眠者可透過參與失眠與放鬆的團體活動,從中感受到其實有許多人亦承受著失眠的痛苦、並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面對失眠,你並不是孤單的。
來來來!失眠的你,不會是孤單的!
睡眠管理職人會陪著你一起走下去。
作者: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陳詠寧實習臨床心理師
http://irlib.ntunhs.edu.tw/retrieve/4850/102NTCN0563012-001.pdf
中文版(附錄三)分數愈高代表孤獨感的程度愈高。
參考文獻:
Investigating insomnia a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predictor of loneliness: Findings from six samples. Melanie A. Hom, Jennifer L. Hames, Lindsay P. Bodell, Jennifer M. Buchman-Schmitt, Carol Chua, Megan L. Rogers, Bruno Chiurliza, Matthew S. Michaels, Jessica D. Ribeiro, Michael R. Nadorff, E. Samuel Winer, Ingrid C. Lim, M. David Rudd, Thomas E. Joiner Psychiatry Research 253 (2017) 116–128.